青城山镇 - 乡镇概述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镇 - 经济发展

汶川大地震降临龙门山。与震中映秀一山之隔,直线距离仅六七多公里的青城山,首当其冲,遭遇浩劫。青城后山山体大面积滑坡,通往后山景区的泰安古镇、红岩沟、五龙沟、飞泉沟、又一村、白云古寨等景区景点道路受阻,后山沙坪至泰安古镇1公里处以及泰安古镇周家岩路段各出现长约100至200米滑坡和垮方,进入后山的唯一道路全部瘫痪,2000余名游客和1000余名当地村民被困。
地震发生后,青城山镇党委、政府立即成立镇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紧急预案,紧急部署,镇领导班子成员于震后20分钟内相继到位开展工作,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城管队员、巡逻队员分赴各学校、卫生院、集中安置区、前后山景区和各村、社区一线,与灾区干部群众一道迅速投入抢救伤员、疏散群众、临时过渡安置等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尤其是在获知青城后山的灾情后,副镇长马福清、武装部长屈永国主动请缨,当即带领一组救援小分队,冒雨连夜进赴青城后山,救助被困游客和群众。通过派人往返青城后山送“鸡毛信”,架起镇抗震救灾指挥部与救援小分队畅通信息渠道的桥梁,为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了解灾情、果断组织游客和村民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青城山镇受灾程度很重,不过人员死伤情况相对较轻。经过及时救援,青城山镇共有59人死亡,其中11名为外地游客,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点。李晓明说,这些得归功于发展。一方面由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很快,当地村民有钱了,修的房屋不少属于框架式结构,质量较好,镇上三所学校以及敬老院都没有造成人员死亡;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锻炼出了一支素质高、经得起大灾考验的干部队伍,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极大鼓舞了群众,凝聚了人心。
青城山镇 - 乡镇优势

青城山镇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路子,形成了土地流转、农民加农户、农民自主经营的新模式。
“生态”是近年来消费的主要走向,青城山镇抓住这一趋向,结合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引入港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从去年开始,都江堰金色太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港日发展(农业)有限公司、都江堰市奇异果猕猴桃研究所和都江堰市红阳猕猴桃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联合广大猕猴桃种植户在青城山镇共同组建了奇异果(即猕猴桃)合作社,形成了一个集科研、生产、供销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收购社员的猕猴桃,全部销往境外。通过这种方式,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既可按交易额比例获得返还利润,又能持股按比例分红。目前,该镇猕猴桃基地共有1500亩,650多户农民成了合作社社员,该镇计划,到2007年猕猴桃基地将扩大到10万亩。
青城山镇还抓住时机,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为最大限度地延长这一旅游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该镇凭“中国长寿之乡”的资源优势,投入250万元,成功创建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青城山脚下,矗立着一栋栋古色古香、风格统一的别墅式小洋楼。笔者粗略地数了数,共有1000多栋。不过,它们不是什么富翁豪宅,而是当地普通农民集居家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住所。
“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这是青城山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为了使这句话不成为空谈,该镇按照“一点、一线、两翼”的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了整个城镇的功能分区,并先后投入1000万元,完善了水、电、路、气、视、讯等基础设施,集中规划出600亩土地,修建了“青城人家”、“青城民居”两大集中安置区。由于安置房高规格、高标准,全部修建成川西民居的式样,而且基础设施完善,外地来的游客还以为是别墅呢。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紧抓机遇,结合紧邻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的有利地位,将自家办成休闲、观光、度假的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办起了农家乐。如此一举多得,既解决了农民的居住,改善了生活环境,而且还找到了就业问题。让农民尝到了“商人”的甜头。
青城山镇 - 休闲产业

大打长寿品牌,发展休闲产业。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青城山镇举办了该镇首届长寿节,商贾云集,宾朋满座。以长寿节为桥梁,重在招商引资。长寿节上,该镇推出的各种素菜、药品成了长寿菜、长寿药,受到热烈追捧,该镇因此签下了几笔药材、房产大单。
青城山镇有了新谋划,计划开辟一条全新的旅游线路———中国都江堰长寿文化之旅。在这条旅游线上,游客可领略到青城山镇长寿老人的风采,并通过他们的饮食、起居、所处的环境等,感悟长寿秘诀。
2004年,抓住列入成都市重点建设小城镇的契机,青城山镇创新精神,狠抓落实,创造出了一个个可喜的数字:城乡一体化工作宣传覆盖面达到98%,完成目标任务的108.9%;失地农民转变身份356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54.3%;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导性培训110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8%;农
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86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职业技能鉴定人数27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9.1%;实现劳务收入2199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71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9%;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600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23.1%;自来水用户增加了105户,完成目标任务的420%;卫生厕所用户增加了123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89.2%;完成中心村规划4个,完成目标任务的400%;完成小城镇规划修边工作;集镇新增建房户30户,新增建筑面积18466平方米;完成了失地农民转非参保工作,失地农民转非3560人,自愿申请参保1393人;全镇无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
青城山镇 - 震后工作

震后为了保一方百姓平安,让他们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青城山镇向温江区万春镇紧急求援500个袖标,发给各村的抗震救灾自卫队,白天为确实缺少劳力的村民提供帮助,晚上看家护院,守护安宁。后来,青城山镇又发放了500个袖标,壮大自卫队力量。青城后山的灾后调查、防疫和重建工作迅速展开,包括板房修建、景区重建等方面的工作,也都拉开帷幕。
青城山镇的集中安置区由山西省太原市和成都市锦江区修建,取名“太原?锦青苑”,位于桃花村,占地600余亩,其中活动板房5000多套,可供15000—20000名群众居住。集中安置区配套有水、电、视、讯、无害化处理公共厕所、垃圾集中处理站、公共厨房,以及医疗服务点、便民商店、警务室等设施,体现出整体规划、安全、便民的因素。青城山镇安置受灾群众的基本思路是不打乱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因为有家庭为纽带,结构更稳定,更利于灾后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心灵康复。
青城山镇灾后重建工作正在高效开展。2008年7月8日,由成都人和青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的6700亩蓝莓产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青城山镇尖峰村,项目总投资14665万元,分四期完成,将使都江堰成为全国最大蓝莓生产及加工基地。尖峰村将以此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果、秋赏叶”的农业生态旅游之地。
青城山镇永久性住房的建设也在规划中,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农民家园的试点已在味江村12组进行中,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欢迎,该村11组、13组也将陆续加入其中。从青城山镇返回成都市区的公路右侧矗立的广告牌上,“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背后是“发展是医治灾难创伤的良药”,青山衬映,醒目而又自然。这两幅标语,是发自青山城镇人发自肺腑的心声。[1]